【文化和政】问苍茫大地
问 苍 茫 大 地
作者:王维胜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
这是当代诗人风涛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中的一段,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诗人原名张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辽宁大学化学教授。他以优美的语言,深情仰望碧空,问苍茫大地:“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同样的问题,摆在五十年前和政人的面前。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的广阔地带,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河湟地区。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农民兄弟从崇山峻岭以及自家的房前屋后、荒坡野地里拾取他们称之为龙骨的东西,出售给药贩子。许多身患绝症的人食用龙骨后起死回生。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就像诗人需要答案,当年的和政人也急需解开疑团。
而能回答这个问题,能解开这个疑团的,那一定是科学家。
和政县政府立刻上报了境内发现“龙骨”的情况,同时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出了一封信函,希望派人到和政实地调查。
这封信函转到中科院院士邱占祥手上。
当时风华正茂的邱占祥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回国不久,同所有钟爱自己事业的知识分子一样,邱占祥梦寐以求想在古生物与古人类研究领域施展才华和抱负,这封信就像一粒石子,在邱占祥的心湖里激荡起波澜。
这封信把他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在生物进化的征程中,事实雄辩的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在黄土高原一个叫和政山旯旮里,冰冷的骸骨,正等待着他去抢救和挖掘,等待着他把平凡的真理提示出来。
1965年9月中旬,邱占祥带着一名技工来到和政,走访了售卖龙骨的药材铺,仔细查看了发现化石的地点,收集了一些犀类的牙齿化石并记录在案。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经验,意识到这里的发现不同寻常,将会轰动世界。他初步鉴定,认为这些化石的时代可能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一些。
在邱占祥不远千里从北京到达和政之前,已经有人注意到此事。他们就是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颉光普两位先生。从此以后,几个志同道合的考古人的手牵在一起,他们所在的单位中国科学院、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地质系等也联合起来,对和政化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抢救、保护和研究。
时光在邱占祥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在邱占祥等人的辛劳下,长眠地下的化石苏醒了,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它们向世人展示出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观,向世人讲述着那奇幻的神话,向我们默默述说着遗落在亿万年前的远古岁月,历史烟尘,沧桑巨变。
亿万年前封存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那些灭绝的生物,它们的生命信息,它们的风姿,它们的真相,正通过化石的研究一点点走近人类。迷雾揭开了,科学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
邱占祥等科学家从这块贫瘠的泥土里翻开了沉积数千万年的一座古生物伊甸园。发现四个地质层分别对应不同时代动物群:底部红色砂砾岩,埋藏着距今约3000万年前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分布着距今1500万—1200万年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红土层则是距今1200万年前三趾马动物群,上部埋藏着距今250万年的真马动物群,它们共同构成了被誉为东方瑰宝的世界罕见的“化石连续沉积带”。邱占祥等科学家在这个沉积带发现并确认了15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标本。通过仔细研判,确定化石的年代边界属于新生代晚期哺乳动物化石群。
和政化石的研究,从发现与保护奠基者邱占祥开始,经过邓涛团队系统发掘与气候研究,到青年科研团队的新技术应用,形成了一条野外勘探到实验室分析再到公众科普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付出了三代人的心血和坚守,得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临夏盆地的形成和发育是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个区域拥有从晚渐新世一直到早更新世的完整连续地层,出产有亚洲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哺乳动物群: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材料。他们像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复原了那逝去万载的世界,恐龙仿佛在四处自由狂奔、猛犸在引颈长吼,铲齿象在觅食,远古的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壮美,太古的大自然奇崛造化,神秘莫测,多么令人叹服。
他们激光扫描、无人机勘探等现代科技与传统考古结合,提升化石保护与研究精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和政以“四层四群”化石沉积成为全球古生物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至700万年前猿人出现的6000万年的中间时段,长期缺乏连续化石证据,和政化石提供了从爬行纲到哺乳纲的完整演化链条,从而填补了演化史关键空白。从气候变迁看,和政四种动物群化石对应四种气候环境。巨犀时代是温暖湿润的森林,铲齿象时代河湖密布的沼泽,三趾马时代则是树木稀少的草原,真马时代同是干旱的草原,这四种密码印证了青藏高原隆升导致西北气候从湿热向干冷的转变。由此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被业内称为古生物化石界的敦煌。
铁锨翻破黄土梦,七梁八岭见沧桑。
红层叠尽千万载,巨犀曾踏古河床。
铲齿象饮洮水月,三趾马嘶晚山霜。
一剖天地惊开卷,半是泥沙半是光。
作者简介: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