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春分
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
节气简介:“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另外,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物候现象: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玄鸟至:玄鸟即燕子,春分时节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燕子衔泥筑巢,带来生机与希望。
二候雷乃发声:春分后,阳气逐渐增强,雷声开始响起。雷声是阳气冲破阴气的表现,唤醒沉睡的大地,预示着万物复苏。
三候始电:随着雷声的出现,闪电也开始划破天际。闪电象征着阳气的进一步释放,为大地带来光明与活力。
这三候反映了春分时节自然界的变化,体现了阴阳平衡与万物复苏的特点。
传统习俗:
·立蛋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当天有“立蛋”的习俗,源于古人对阴阳平衡的观察。鸡蛋在春分时因昼夜均分、地球磁场平衡,更易竖立,象征天人合一。这一活动既考验耐心,也寓意把握时机、顺应自然规律。
·祭祀
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之后这一习俗就在历代相传下来。”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吃春菜
昔日岭南四邑有“春分吃春菜”之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从田野中采摘回来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所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踏青、放风筝
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