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资讯

【文化和政】“牙塘秧歌” 为什么不能“上十三”--谈谈和政明朝那些事(一)

发布日期:2025-02-26 10:40:07作者:临夏和政县文化馆点击量:515次【字体:[大][小]

【文化和政】“牙塘秧歌” 为什么不能“上十三”--谈谈和政明朝那些事(一)

(整理与编辑:卜永强

秧歌,亦称“社火”,在原始傩文化的基础上,由先祖春祭秋报,驱魔消灾的民间祭祀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剧的技艺形式,从而发展成多姿多彩,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歌舞和傩文化,成为久经不衰的“社火”。

明朝洪武初期,当时朝廷从陕西、山西两省向甘肃移民,河州南乡也迁来了陕西、山西两省的移民并定居,移民们也带来了三秦大地的宗教文化和传统艺术及社火至今已有640多年。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变革于民国,发展于解放后,繁荣壮大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祭祀及简单的杂耍,发展演变为阵容庞大,表演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社鼓来贺,男妇游览····. ”说明县城十三秧歌会演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

牙塘秧歌2.jpg

秧歌,俗称“社火”,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见《辞海》)。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和政县地处临夏州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和政秧歌的生长和传承构成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和政秧歌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和政秧歌发展成了阵容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阔的民间歌舞艺术。

“和政秧歌”在入冬后农闲时节由本村社德高望重和技术娴熟的“把式”倡导、组织,并进行排练。在正月初三以后陆续“出马”(外出表演),然后依照各自活动的范围进行演出,一般是按清代地方的会社组织和信奉地方神庙的范围,形成一条串乡表演的路线,称作“马路”,并逐步形成如下四个传统的秧歌会。

正月十三秧歌会。凡城关镇麻藏以下及三合,陈家集,梁家寺,达浪,卜家庄及新庄乡北部等地秧歌队,都要在正月十三集中在县城会演,俗称“上十三”。正月十三秧歌会是县内参加秧歌队最多,规模最大的秧歌会。

正月十六秧歌会。罗家集,马家堡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六集中于罗家集茨洼河会演。

正月十七秧歌会,买家集镇,新营乡,新庄乡南部以及城关镇麻藏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七集中于买家集镇民主村大族社盘那寺中降香会演。

历史上陈家集乡,梁家寺乡的秧歌队,也有正月十七日上赵家寺(现属东乡县百和乡)集中会演的传统,现已废止。

牙塘秧歌3.jpg

然而,就这样的一次难得的展示自我机会的会演,由于种种原因,买家集镇牙塘、石咀、民主、两关集、罗家集镇、马家堡镇沿山一带、新庄乡西蕃庄、斯巴思等秧歌队却参加不了每年正月十三在县城的“上十三”会演,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很早以前就听老人们说,和政县老百姓玩秧歌,是给神玩的,“神会秧歌”,是娱神过程中又娱人。所以秧歌中的所有角色都为男人所妆扮,说女人不能参加其中,因为女人有不洁之时而冲撞神威,若让神不悦后会带来恶风暴雨,病神瘟疫,给广大百性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当然。这都是当时百姓没知识,文化水平低而产生的一种迷信的说法。他们说太子山沿线的村庄百姓都供奉刘昭都督大神,因刘都督在位期间喜欢在那些地方围猎,他是县城城隍邓愈的舅舅,要是在正月十三那天,上面几个村的秧歌队来县城参加秧歌“上十三”会演,必须把在清虚观城隍庙里的邓愈塑像抬出来,并抬至城关镇麻藏村最上端(一个叫“香炉坪”的地方)去跪迎,说是舅舅给外甥拜年,外甥必须在家门口跪迎舅舅,这样一来,虽然使刘昭都督和邓愈城隍皆大欢喜,但老人们又说这样将会招致原城内西关、龙泉、南关村青壮年非正常死亡。由于如此迷信而荒唐的说法致使买家集镇牙塘、石咀、民主、两关集,罗家集镇、马家堡镇沿山一带、新庄乡西蕃庄、斯巴思等秧歌队上不了正月十三在县城的“上十三”会演。

牙塘秧歌4.jpg

本人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并走访多位有文化知识的贤达人士,所得结论是,以上并非属实。一是因为邓愈生于1337年(丁丑二月十五日),原名友德,明太祖朱元璋赐名愈,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他十六岁领兵,是明初最年轻的大将。邓愈少年时随父、兄参加红巾军起义,不久,父、兄相继战死。作战中,他带头冲锋陷阵,大家都很佩服他,。朱元璋起兵于滁阳(今安徽滁县)时,他率领一批人马投奔朱元璋,被授予总管。从此他跟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推翻元朝的统治和消灭其残余势力中屡建战功。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以征虏左副将之职,随大将军徐达追剿元朝残余势力于定西(今甘肃定西)。元将扩廓帖木儿屯兵与定西西北的车道岘,与明军对峙。邓愈率兵直取其垒,将扩廓帖木儿打败。扩廊帖木儿全军覆没,仅与妻子,随从数人逃奔和林(今蒙右国鄂而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随后,邓愈又率兵功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并对未降之敌进行分化瓦解,徘徊者予以招抚,抵扬者则集中兵力征伐。他采取这一策略,先后招降了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头领。邓愈在甘肃西北转战数千里,然后凯旋。因其功勋卓著,朱元璋授他为开国铺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食碌三千石,赐以铁券。

洪武十年(1377年)四月,吐蕃残部抱却乌斯藏贡使辎重。邓愈奉朱元璋命令任征西将军,沐英任副将,分兵三路,深入蓄部,覆其剿穴,追至昆仑山,斩首不可胜计,获马牛羊二十余万,招降诸国,群地数千里。捷报传至京师,朱元璋嘉奖其功,遗使慰劳,赐邓愈红蟒暖袍一领,玉带一围,各将官都加升一级。

洪武十年(1377年丁丑)十月,邓愈奉调自河州班师回朝,行至寿春。十一月初九日下午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一岁。朱元嶂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曾大哭而停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亲选墓地,葬于南京城南七里店的西山。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武顺。邓愈在河州屯兵戍边,引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边防,使河州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影响极为深远。邓愈去世后,被奉为宁河城隍。(城隍-—守护城池的神。城隍庙初建于三国时期,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祭城隍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和政,明洪武八年(1375)筑宁河城至今。每年农历十月一,正月十三等重大传统节日,隍庙院内灯火齐明,钟声悠扬,香客云集。纪念邓愈,已成为和政汉族群众重要的民俗活动,城隍庙古建筑群特色鲜明,雕塑丰富,成为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观光。

而在新庄乡思巴斯、西番庄一带所供奉的张龙爷(他母亲金花娘娘、他妻子、他妹妹、黑翅龙王,胡大海,百姓称“八大关圣”之一)。明朝所称“宁河八关”,百姓所指西儿关、牙塘关,新营关,斯巴思关、杀马关,陡石关,乔家岔关,宁河关。其实为六关,牙塘关,明朝时称“宁河关”,清改为“牙塘关”。新营关,明称“乔家岔山口”清初称“乔家岔关”,清末民国初改称“新营关”。而在罗家集镇大滩的关现称之为“乔家岔关”。胡大海,是明朝朱元璋与邓愈等八位大将的结拜弟兄之一。而石咀村柳梅滩百姓所供奉的“水草大王”是朱元璋部下的一员大将,名叫康茂才(“正十八年二月,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史书.明史》)是柳梅滩群众从罗家集镇小滩村小滩庙邀请来的地方神。柳梅滩虎家与小滩村茨洼河虎家为亲家务。据老人说,当时有位来自青海塔尔寺的一位牟姓阿克(藏族人对还俗喇嘛的称呼),在柳梅滩,有个叫牟家佛洞颂经修佛,后来被一位茨洼河虎姓大善人搬请到茨洼河,并捐资和收缘修建了如今的小滩寺,这也很难扯上舅舅与外甥的关系。而邓愈在乱石山所结拜的七兄弟分别是(老大,双钩大将武符武殿章,安徽凤阳人,为人忠义,文武双全,胯下赤炭火龙驹,掌中一对虎头双钩,是赫赫有名的赤马双钩神臂将。老二,越国公胡大海。胡大海,字通甫,安徽泗州人,小说演义里胡大海是一个大草包,也是一员福将,经常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朱元璋炮打庆功楼之时,胡大海得刘伯温指点,时刻记着“左右不离龙,离龙有灾星”这句话,朱元璋去哪儿他去哪儿,片刻不离朱元璋左右,因此也只有他保住了一条命。其实真实的胡大海是很会用兵的一个将领,长身铁面,智勇双全,可惜在1362年大明还未建立时就被部将蒋英所害。后来朱元璋亲自动手,杀死蒋英,血祭胡大海。明朝建立后,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老三,信国公汤和汤鼎臣,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洪武二十一年,汤和告老还乡,洪武二十七年病逝于凤阳,是明朝开国功臣里面少有的得以善终者。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老五,卫国公邓愈邓伯颜。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洪武十年病逝。死后被追封为宁河王。老六,鄂国公常遇春。常遇春字伯仁,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此人天生神力,勇猛过人,胯下马,掌中枪,勇冠三军,人称“怀远黑太岁”。每次作战,都自请为先锋,自言能将十万兵马,横行于天下,军中皆称常十万,是朱元璋帐下第一员猛将。洪武二年,北伐之时暴卒军中。死后追封开平王。老七,武定侯郭英郭世俊。祖籍山东,后迁至安徽濠州,此人面如冠玉,相貌俊朗,又因其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人称“玉面小霸王”,深受朱元璋喜爱。据《三世家典》记载,郭英一生参战五百余次,斩获兵马几万,身上伤疤多达七十余处。永乐元年病逝,追封营国公。)

错误说法原由之二是因为刘昭都督与邓愈城隍生活年代相差有点远,难以扯不上舅舅与外甥间的关系。刘招,全椒(今安徽人)“永乐五年,(1407)以都指挥同知出使朵甘、乌思藏,建驿站。升都指挥使镇河州。宣德二年(1427)副陈怀讨平松潘寇乱,累进都督同知。镇西宁二十年,为番汉所畏服,复镇河州,兼辖西宁,罕东酋札儿加激杀中官使西域者。夺玺书金币去,命昭副甘肃总兵官刘广讨之,扎儿加请还所掠书币,贡马赎罪,帝以寇不足深治,命诏等还。——《史诗.明史》”。在此说明了刘昭都督生活于明朝建文(1399-1402)永乐、(1403年-1424年)洪熙(1424-1425年)、宣德(1426-1435年)、正统(1436-1449年)、景泰(1450-1457年)年间,而邓愈城隍生活在(1337年-1377年)明洪武年间。就从出生和生活年代分析,外甥比舅舅早出生约大30岁,去世时间跨度约80年。在当时,由于生活条件,医疗水平,战事频发,社会动荡,人们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这种情况是很难出现的。

错误说法原由之三是邓愈城隍的祖辈母系包括自身妻室,母系亲缘中就根本不存在刘氏之女性,所以就更谈不上舅舅与外甥之关系。临淮伯,宁河王曾祖也,江南虹县人,世居城南龙宿里,善诗赋,不乐仕进,日以花竹自娱,明初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获军,临淮伯。妣孟氏,封临淮伯夫人,生忌日无考,合葬虹城北屏山北根下。南阳侯,宁河王祖也。读书有大志,嗣以元纲败坏,隐居乡里,积德好施,士民钦仰。明初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南阳侯。妣戚氏,封南阳侯夫人,生忌日无考。合葬虹城北屏山北父莹侧。卫国公,讳顺兴,宁河王父也。性公正,足智多谋,勇力过人,亲睦邻,乐善好施,泽被乡里,声望很隆,元季集乡兵保障邑里,抗元起义,没于阵,葬虹城南龙宿沟北岸,明初赠荣禄大夫,都督府右都督,右柱国卫国公。妣张氏,封卫国公大夫,生忌日无考,薨于南京府第,御驾亲临奠醑,赐葬安德门外西山之原。

妻室:夫人曹氏,字妙善,封宁河王夫人。元至元乙亥年(公元1335年)五月初六生,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十二月初六薨,合葬于王茔,生子三(即镇、铭、镛),女一。侧室汪氏,字善贤,封夫人。元至正辛已(公园1341年)生,明洪武二十一年(公为1388年)四月初四卒,葬王茔侧。生子三(即钦、铎、铨)女一。又徐氏,字善智,封夫人,元至正乙酋年(公元1345年)生,生子二(即鉴,太平郎)。女二。    

 从以上三方面充分说明了“牙塘”(包括石咀、民主、两关集、罗家集镇、马家堡镇沿山一带,新庄乡西番庄、斯巴司)秧歌队不能“上十三”,是广大百姓所说刘昭都督所围猎之地(包括太子山沿山一带百姓泛称“八大关圣”)的供奉之神是邓愈城隍的舅舅是为错误之说,是以讹传讹。据本人再三查阅史料和相关资料,最主要的原由之一是,在和政县新庄乡与新营乡之间,有一条山岭,名叫“交界岭”。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在顺这条岭往下至新庄乡政府所在的奋斗。榆木村方圆75公里左右的地域,在民国以前叫“九族“地方,是宁河五关之一,属明设河州二十四关的思巴司关管辖,因原驻元明时期中马十九族(明代河州卫管辖的范围以内,有19个部族承担着向明朝政府纳马的职责,他们通过河州茶马司与汉族地区茶马互市的商业贸易活动,这19个部族是:珍珠族、鸿化族、灵藏族、癿藏族、沙麻族(杀马关管辖新营一带)、葱滩族、老鸦族、牙塘族(牙塘关管辖民主、两关集、石咀、牙塘等村一带)、川撒族、打喇族、向化族、古都族、巴咱族、红崖族、端言族、回回族、迭古族、仰化族、撒拉族。,史书上称他们为“招茶中马十九族”。这19族中除撒拉,向化、鸿化,灵藏几族外,其余均在河州24关之内。)之一的思巴司族而得名。思巴司关遗址在交界岭以北3公里处(现约为奋斗村山神庙处)。此地的奋斗村上端还有一个关沟门的地方,元代时这里有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至民国年间一直由卓尼杨土司管辖。区域为今新庄乡思巴司,磨多摞,黑沟门,马场、榆木、广金、红土沟、西蕃庄、鹿马沟、卡给滩,草滩等处。后来杨土司与青海循化的土司韩成麟结成了儿女亲家。韩土司在提亲时,经过此地,看到当地山清水秀,林茂草密,顿生喜爱之情,故而在结亲时,不要财物,只提出要“九族”,包括买家集镇(石咀、牙塘、两关集、民主村、罗家集镇大、小滩、大坪等村、马家堡镇团咀、脖项等村、新庄乡西番庄、斯巴思等地方)。这块地方做儿媳陪嫁,杨土司虽然舍不得这块地土地,但为讨女儿的欢喜,只得忍痛割爱,将此地作为女儿的陪嫁给了韩土司。从此,这地方就归青海省循化管辖。据《和政县志》记载,甘、宁、青分省后,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9日),改土归流时“九族”地方仍归青海省循化县所管辖,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重归甘肃省管辖。在归青海省管辖的20多年里,因青海省鞭长莫及,甘肃无权管理,也无法收缴粮草、无法征丁,此地的百姓过着无人管无人问的自由生活,当地“有九族百姓是大百姓”的戏虐说法。“大”有一种“野”的意味。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牙塘、石咀、两关集、民主村、罗家集镇大、小滩、大坪等村、马家堡镇团咀、脖项等村、新庄乡西番庄、斯巴思等村,均属由青海省循化管理。而“和政秧歌”的“马路”是按清代地方的会社组织和信奉地方神庙的范围,形成一条串乡表演的路线。也就是说,牙塘等村的秧歌上不了“十三”是早在清代之前民间就有规定的。至目前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从未改变。

原因其四,据老人们说,因为沿太子山一带的买家集镇牙塘、石咀、民主、两关集,罗家集镇、马家堡镇沿山一带、新庄乡西蕃庄、斯巴思等地为刘昭都督所围猎之地,所以这里的广大百姓多信奉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牙塘、石咀两村的百姓还玩一种叫牙塘“牛犊爷”的小社火,据《河州志》记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镇守河州都督为明代永乐年间的右军都督同知刘昭、“刘督爷”即为民间的俗称。许多老百姓传言是因为刘昭都督官职比邓愈城隍大,所以当买家集镇牙塘、石咀、民主、两关集,罗家集镇、马家堡镇沿山一带、新庄乡西蕃庄、斯巴思的秧歌要来城内会演时,邓愈因官职小,所以要前往麻藏村香炉坪跪迎以上村庄秧歌队等等说法。虽然邓愈生活在(1337年至1377年)明洪武年间,而刘昭生活在明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年间。邓愈比刘昭早生约30岁,去世早约80年,不是同年代之人,但百姓只知刘昭官职高于邓愈,所以就有当初错误说法。

牙塘秧歌1.jpg

原因其五,既然沿太子山一带的牙塘、石咀、两关集、民主村,罗家集镇大、小滩、大坪等村、马家堡镇团嘴、脖项等村、新庄乡西番庄、斯巴思等村的百姓信奉各自地方的神庙。据知情人士述说,那里的广大百姓原来也未曾向县城城隍庙交纳贡粮,所以清至民国时,城隍庙负责人拒绝牙塘、石咀、两关集、民主村,罗家集镇大滩、小滩、大坪等村、马家堡镇团咀、脖项等村,新庄乡西番庄、斯巴思等村的秧歌来县城“上十三”参加会演。

从以上五个方面说明“牙塘秧歌”不能来县城“上十三”参加汇演只是民间所遗留民俗规定。作为省级非遗文化的“和政秧歌”,经过漫长的生长和发展,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红火热闹、推陈出新、日臻完美的地方艺术,堪称“一座活动的大舞台”。我们相信,做为一枝具有独具魅力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奇葩,“和政秧歌”必将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卓越的风姿!也必将相信”牙塘秧歌”一定会突破陈规,来到县城“上十三”参加会演,完美展现别具风格的山区秧歌特色文化之魅力!



参考资料:

⑴《河州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本)王权臣修

⑵《河州志》(清康熙四十六年本)

⑶《续修导河县志》黄陶庵纂

⑷《循化志》龚景瀚编

⑸《甘宁青史略》慕寿祺著

⑹《甘肃通志》(清)许容修

⑺《甘肃新通志稿》张维纂

⑻《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出版



515 0 0

相关评论(0)

您需要登录并绑定手机后才可以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