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和政县寺沟花儿会
寺沟是和政地区除松鸣岩花儿会之外的又一个著名花儿会场。
寺沟普陀山位于和政县新营乡葱花岭下的寺营村,在县城南18公里处,两山相对,山清水秀,松竹翠绿,草木茂盛,花香鸟语,瀑布幽池,景色怡人。当地群众在一首花儿里唱道:“牙塘三关的虎狼关,寺沟里留吓的‘唱山……”,“唱山”,是花儿会场的俗名。
根据史料推断,寺沟花儿会形成于明代,其起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抬神游山,祭神赛马,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另外,古时候的和政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单调,农民只能在庙会、祭祀活动的过程中唱花儿,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外地农民也前来参加。
二是战争带来的民族融合,使多种文化交溶形成新的文化品种一“花儿”。据马恕著《和政县志》载:“新营关(或即沙马里关)为通麦乌番及洮州要道,亦关口之最要者也。”寺沟坐落于新营乡寺营村,这个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杂居和文化交流。
几个民族在迁徙、杂居、生活的过程中,各种民歌相互交流影响,产生了曲令丰富、唱腔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广泛、风格独特的花儿,并不断兴盛起来。
寺沟花儿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博大精深的开放包容性、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
寺沟花儿会是与松鸣岩、半仓岭、湫池沟并存的和政四大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发祥地和传唱地,在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寺沟花儿会辐射地区广、传唱民族多。在此会场上所传唱的花儿唱曲独特、唱词丰富,是各民族共唱的民族民间艺术,极具保护、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寺沟花儿会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采风、考察、开展学术研讨、采集原生态花儿的理想之地,也是孕育优秀花儿歌手的摇篮。
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寺沟花儿会的形成是在明代,距今约五百多年。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根据民间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看,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
一是“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在风和日丽之际,来到风光灵秀、寺院林立的寺沟,抬神游山,祭神赛马,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也利用这难得的农闲时节游览山水风光,交流感情。许多年轻人在抬神颂佛之际,也同时祈求婚姻美满,年轻异性之间也在用歌声进行试探性交流。由于起初的花儿是一种属于男女情歌范围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在长辈面前吟唱。这样一来,户外也便成了花儿的集散之地,重岩叠翠、风光幽雅的名山—普陀山正好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也适合了老人们“百日之苦,一日为乐,不为狂也”的宽容的心理。另外,古时候的和政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单调,朴实的农民只能在庙会、祭祀活动的过程中唱花儿,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一些素不来往的外地农民也前来参加,扩大了交流,增加了内容。
二是战争带来的民族融合,使多种文化交溶形成新的文化品种一“花儿”。恩格斯说过:“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恩格斯《费尔巴哈》马恩选集第一卷27页)。新营地处古河州二十四关的沙马关脚下,是通入甘南藏区的主要通道。这个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传说中的“秦太子扶苏征战河套地区,分兵镇守康乐治力关到积石关绵延几百里的边关”算起,至民国结束的近两千年间,大小战事经常发生。这些战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民族杂居和文化交流。
据史载,唐、宋、元时,和政地区主要为吐蕃活动区域,明代初期,汉回民众纷纷移来充边;清初裁24关驻官弁兵丁,以塘丁把守,后又逐渐废驰。这样就形成了太子山一带藏汉回杂居的生活环境,因而,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民俗相互薰染,各族文化相互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能满足许多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文化方武。
《续修导河县志》载:“河州汉族自明以来日渐繁衍,回族亦自明以后日渐繁衍,番族多自明迄日渐溶化,衣冠礼仪与汉族无少差异。”据太子山一带的老人讲,相传牙塘地方的罗、白、石、苟四姓家族,是明时期汉化的藏民,而吴、王、赵、杨四姓,是从南京、四川、陕西谪居而来。现在在新营乡炭市村的居民中,汉族有韩、杨、谢、石、颜、宋、卜等姓,回族有马、杨、王等姓,都是老住户。在这一地区,几个民族在迁徙、杂居、生活的过程中,各种民歌相互交流影响,产生了曲令丰富、唱腔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广泛、风格独特的花儿,并不断兴盛起来。
寺沟花儿会参与者甚众,不仅有康乐、广河、临夏和东乡等地的各族群众,而且还有青海和甘南的群众参加。每逢会期,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新衣服,满怀喜悦,前来参加花儿会。各路歌手云集,各种曲调交流,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寺沟花儿会上演唱的曲调主要有河州大令、二令、三令,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有洮岷花儿,也有藏族花儿等。以前的演唱者常有咪咪、唢呐、四弦子做伴奏,曲令丰富,悦耳动听,但现在咪咪伴奏近乎绝迹了,会吹奏咪咪的伴奏者亦不多见了。由于受现代光盘、录像带的影响,歌手们唱的调子大都是从唱带上学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东西少了,因而对“花儿”中原始的东西的拯救、保护已成为一件亟待着手的事。
“花儿会”初期,先自由对唱。一般形式为一男一女对唱,每唱一曲,在场的听众就向唱歌的歌手敬酒。饮后歌手们接着唱下去。经过反复的较量,弱者被淘汰,选出本摊的高手,向邻摊的高手挑战,一比高低。
赛歌会上除了比嗓子、唱腔外,还比即兴编句和回答听众提问的能力,而且要求编的词要准确生动,新颖巧妙,更要看到引据典故的能力,即编的词前两句必须出自典故、小说、民间神话、传说、历史等,后两句合仄押韵、浑然一体。经过最后的较量,选出花儿会的获胜者。赛后,歌手们结交友谊,以约来年再会:“今年的山场(哈)唱过了,许的者明年的会上”。2009年8月,寺沟花儿会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