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丧葬礼仪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其具体礼仪如下:
一、净身冥灯
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洗浴净身。如剃头、修面、剪指甲。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
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寿衣须衣、鞋、袜齐全。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
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饼 (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长命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亡人之子女(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
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院里与亡者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孝子男头缠5寸白布一周,女头缠白布后垂于腰间,用麻绳系于腰间。若亡人在世已添重孙,重孙则头缠兰孝布一圈,除孙子以下,脚趾骨不系麻绳外,其余孝子全部系麻绳。
第二天下午,要在大门口竖起倒头幡,贴告丧讣告。讣告牌上书主人名讳,出生年月、亡故时辰、孝子、孝眷名字及告丧时间等。倒头幡要用竹枝和五色彩纸扎为圆圈,并用彩纸连缀。亡人寿数每一圈为十年,若亡人六十,则倒头纸为六圈,依次类推。
五、备丧
丧事悼念的一切事务由本村庄众人公选的一名有威望、懂礼仪、并有一定阅历和组织能力的人承当(称总管),由他来组织丧事执事班子,详细分工安排为:总管、坐匣(收银记帐)、接客、提茶、司酒、厨师、点照等。“阴阳”由4、6、8、9人不等,有的家庭也请僧人单双数不等,这种超度亡灵称经、黄两坛。所有被安排的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在整个治丧中虽然孝子和亲友为失去亲人而悲伤,但庄院治丧安排后事却井井有条。
六、招亡坐师
晚八时左右,“阴阳”吹打、诵经,从丧铺至院落,反复到场外。场外备有招魂城,约400个平方米,四角立杆,杆根放麦草堆,并点灯,立杆上方用线连接,线串纸钱,中央安放桌椅升幡,在此“阴阳”吹打诵经转城,孝子由辈份大小顺序排列,大孝子手捧亡人灵牌及引魂幡跟随“阴阳”,其余孝子紧随其后。阴阳停止步伐时,孝子们就地而跪,焚烧纸钱。待诵经完毕,分别破城放鞭炮焚草堆。此时观看招亡的邻舍每家都给自己的亲人焚烧纸钱。传说此时已故亡魂都来此接受超度;并由招亡的丧家备好米汤给所有前来烧纸的纸堆泼洒。
转完城后,“阴阳”领孝子入院。招亡转入院内事先准备好的由小凳数条组成的“奈何桥”,桥面上搭着白孝布约丈余,从上房屋檐延伸到灵堂前,“阴阳”诵经超度亡人过“奈何桥”,烧火布。
招亡结束,休息片刻就进行所谓的坐师了。此时,阴阳坐到事先在院落中搭好的坐师台开始诵经。孝子们跪在师台下烧纸跪香,直到诵经完,将放到师罐内的五色粮食,包括冰糖、核桃、红枣和“阴阳”书写的“符”抛向孝子们,才算结束。
七、奔丧
第三天早上,本家要全力以赴接待前来吊丧的亲友。老丧要门口放鞭炮,以示福寿全归,每位亲友必在丧铺烧纸叩头,孝子也必须迎合叩头。儿有外家,女有娘家,高潮在娘外家吊丧。每当娘外家到达,先不进门,让接客人告知总管,后由孝子们从灵堂手柱丧棒、头顶香盘从灵堂内走出,前去大门外恸哭、跪迎。娘外家也须在大门外放声大哭迎合孝子,由本庄院放鞭炮迎到堂内,悲丧痛哭,烧纸、泼酒祭祀,同时“阴阳”击鼓,诵经(三、五分钟),其间庄院接下娘外家吊唁的 “三牲祭”(猪头、全羊、公鸡)及挽幛、素盘等摆在灵堂前的院子当中。后请娘外家坐席,吃过早饭,娘外家便到草铺坐草或与亲友们相互问安。庄院执客,全力以赴忙碌接待其他吊唁的亲友,大部分亲友吃过道场菜后逐渐离开。
八、吃道场
这种奔丧上菜在和政称“吃道场”,每位吊丧的亲友都要设席招待,一般席上不那么讲究规范,道场上的菜叫“八碗"(是用碗来盛菜的),在饮食前,总管请孝子在桌前跪下叩三头相谢,回丧铺,吊丧亲友才可饮用。
款待娘外家,要另设席,重上“八碗"。碗菜齐备后,请孝子们跪在桌前向娘外家人叩头,后饮用之。等用完菜,收拾桌面,在八仙桌前摆放已故亡人的衣服、被褥、回礼的盘馍、猪头、孝布10一30丈不等和“三牲祭”等。由总管发话,孝子们对娘外家吊丧表示感谢,并对丧事承办是否孝道作出评说,然后请庄院中有口才的人告禀,恭听娘外家人说话。
告禀辞后由娘外家1——2人走出桌前,回敬孝布,亡人在世的姐、弟、妹各6尺,总管3尺,厨师3尺,请娘(外)家的人3尺。并取下亡人衣服纽扣1—2个,回大素盘2—4个不等,退还孝子们抬给娘外家“三牲祭”款几百不等。
庄院帮助装备后,娘外家再去灵堂焚纸告别,此时孝子和娘外家人再次恸哭。起身后由“阴阳”击鼓吹唢呐相送,从中娘(外)家要留一人守候亡人的入殓和葬埋。
九、入殓
下午l时至2时左右,庄院送完亲友后开始入殓亡人,先抬棺到灵堂前,棺材头在门槛尾在堂内,用门帘遮住阳光,让每位孝子用衣襟包材内的木刨渣少许烧在烧纸盆里,随手向棺内放几元钱,让铺材者实收,其余的人把祭文、挽幛、纸字等收拾到大门外,等抬棺开始后点着焚烧。
棺材底先铺三并排烧纸一层,用香摆斜格图案,再撒五色粮食(大豆、小麦、青稞、玉米、小豆)、发面几小块和麻片一小束,酵曲几块后,再铺褥子,后安放亡人,仰躺在材内,亡人身体四周用黄纸包好木刨渣的草包挤紧,盖好被子。便让孝子最后过目亲人的面容,依规矩不能哭,更不能让眼泪掉入棺内。然后盖好棺盖,由“阴阳”1人用切刀背敲击棺盖,念念有词,舞弄大公鸡叫唤,点亮棺盖顶上用发面捏成的“长明灯”,一声起令,由十多人手抬背负,移棺到大门外放到已准备好绳索的凳子上,绑八抬轿。
十、送丧
入殓毕,孝子们已在大门外持香烧纸跪候,绑好棺材后,随两响鞭炮同时起棺,庄院人前呼后拥,前有村庄小孩每人持不同纸货一至两个,人员随庄院人数多少而论,越多越好,随之,男孝长子手持引魂幡,按辈份大小顺序肩搭白孝布牵引棺材。八人同时抬棺材快步奔向坟地。阴阳有三五人吹打送至半路,女孝子不上坟,跪在门外放声痛哭。
到坟地口,孝子们跪在墓口下方,慢慢焚纸钱,庄院用绳吊起棺,慢慢下葬,待庄院中有眼光人看准“阴阳”破土时定下的方位角度准确后,让土匠(挖坟的人)下入墓中解开绳结,棺顶正面的小窑中放入“宝罐”和小瓶活鱼几条等,待土匠离开墓后,由总管持铁锨,请大孝子后退至墓口,背对墓穴填三锨土,从大到小依次轮填完后,庄
院抬丧者争先恐后填埋至坟墓堆形成,坟顶插上引魂幡,献上花圈或是花篮。此时随从娘外家1人向庄院及送丧者主持孝子们给庄院们叩头相谢!孝子便面向庄院老少叩头相谢。
十一、吃丧饭
亡人下葬后,负责治丧的总管吩咐众人请本家爷和所有帮助送丧的人到家吃丧饭。
十二、守灵
晚饭过后,孝子们开始备第一晚上的守灵东西,有烧纸、香、祭纸等。去后先祭后土,再给亡人焚纸,泼洒、祭祀、叩头,完了后点着堆放好的麦草,孝子们坐立在坟旁守候,2~3小时后离去,封建时期的守灵时间长,约有三年,后从简到一年或三月,到现在只是连续三晚上。
十三、禅七
在民问丧葬活动中,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即人死后,由亲人做七七斋,为死者追福。所谓“七七斋”是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
在和政地方,留传至今便形成了头七、三七和五七三个祭日。
禅七时,要请僧道和“阴阳”书写疏文、追念疏、诵经拜签、发文奏丧,作道场。
十四、百天、头周年、三周年
百天、头周年、三周年三祭日是和政丧俗较重视的日子,三个祭日里,必要请阴阳3—5人诵经,亲戚也得蒸素盘,拿祭纸前来跪香祭亡灵,三周年这天主人还要请厨师做菜招待亲戚,三年内孝子们不去任何亲戚家拜年。祭过三周年后,一切和平日一样,逢年过节去上坟烧纸,如遇闰月清明要在坟上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