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大麦垛子
和政地区的群众,把麦子收割完,在地里溜干后,都要拉到场上,摞成麦垛子,这种习俗已传承了五六百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的承包和农民耕地的逐渐减少,大麦垛子渐渐地消失了,现在,除了在乡村偶尔能在秋收季节见到几处之外,慢慢地变成一种记忆和思绪。
相传临夏地区麦垛子的摞法是明代吏部尚书王竑教给他的家乡河州,而后流传到各县的。
过去,麦子收割完后就拉到大场里,把麦捆子堆在一起,堆成麦葫芦、或者支起木头架子、或搭或挂在木架子上,等把地里所有的农作物收割完了再碾场。而秋季河州雨水多,常使摞成麦葫芦的捆子发芽,霉烂,使一年的辛苦化作无奈的感叹,人们求神拜佛,但芽面馍馍还是照吃不误。
王尚书知道这件事后,便牢记心中,留心学习外地的好经验,他看见外地摞大麦垛子的办法能治秋雨的危害,就虚心求教,省亲期间教给了河州乡亲们。
数百个麦葫芦改摞成下部圆柱形,上部圆锥形的大麦垛子,高达数丈。其摞法是视捆子多少,先盘垛底。将麦捆子从中心立起,围立为圆形。每转一圈把捆子稍微倾斜,至垛底收口,麦捆基本上平铺与地,唯穗头搭接在里边的麦捆上,不使麦穗芽烂。接着一层层摞起,并逐步外出,呈略侈的圆柱体。再层层收紧,使垛顶为圆锥体。而后从收口处,用麦捆子如鱼鳞状苫住垛子,层层搭盖,遮住麦穗,唯露麦秆,最后用麦捆子笠帽,扣住垛顶,垛子就算摞成了。
此后,农民可以从容地把农活做完,待农闲时拆麦垛子碾场,将勤劳的结晶完全收进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