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节气简介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这一候指的是豺狼等动物为了过冬开始大量捕获并储存猎物,吃不完的食物堆放在那里,就像是在“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这一候描述的是秋天草叶枯黄,西风漫卷,寒冷的天气让草木失去了生命力,树叶纷纷掉落。
三候蜇虫咸俯:这一候指的是蛰居的虫子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节气不仅标志着天气渐寒,也是自然界万物准备进入休眠状态的时期。这些物候特征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习俗
·饮酒赏菊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
·吃鸭子
在闽南、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
·扫墓祭祖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