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资讯

【地方曲艺】宁河贤孝

发布日期:2024-04-24 17:59:59作者:临夏和政县文化馆点击量:342次【字体:[大][小]

地方曲艺

1-宁河贤孝

宁河贤孝1.jpg

宁河贤孝实属河州贤孝,贤孝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民间曲艺说书艺术,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惩恶扬善,谕时劝世,因果报应等主体于其中,故名贤孝。

贤孝是由汉族盲艺人(瞽目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的一样说唱艺术。


根据王沛先生著《河州说唱艺术》一书记载,该艺术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春秋后期的著名宫廷乐师师旷,被盲艺人供奉为弦子乐器之祖师,并进行崇拜。

先生们对于贤孝来源的传说,多与秦始皇有关。据艺人传说:秦世皇兵统六国时,有个姓石的盲艺人佯装觅食去魏国,将魏国的“防守机密”带回秦国,使秦始皇一举攻下魏国的大部分城池。这是因盲艺人之功而先胜一国,人们就以“先胜”来誉称盲艺人,并沿传至今。但随时间的推移,“先胜”已由人们逐渐演化为“先生”了。

还有一则为:“贤孝早在秦始皇筑万里长城时就演唱了,当时全国的男人都被抓去筑长城,瞽目人也未能幸免。他们每天给工间休息的民工们唱贤孝,使民工们忘记了疲乏,加快了筑长城的速度。”这与三弦的前身“弦鼗”在“赢秦之未盖若长城之役,百姓弦而鼓之”(西晋傅玄《琵琶赋》序)的文字记载比较接近,说明传说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明代聂谦著的《凉州风俗录》记载着贤孝的演唱情况:“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恕哀乐之情,择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内……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弦子即三弦。”‘瞎弦’是对盲人艺术的俗称。其称谓,演唱形式、艺术特征等,均与河州地区流传的贤孝相同,属同源异流。

宁河贤孝2.jpg


宁河贤孝实属河州贤孝。据相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之际和政县著名的贤孝艺人有罗家集张家山的张先生(其名不详),罗家集小滩的罗一明,牙塘柳梅滩的虎占山,草滩的杨先生等。他们经常浪迹于甘肃临夏、积石山、永靖、甘南卓尼、临潭、夏河、合作及青海循化、贵德等地,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传承这项艺术,兼可度日。后期又有罗家集的张文焕,沈家庄的沈宝娃等人走乡串户,进行了贤孝演唱,将宁河贤孝的表演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其后最有名气的贤孝艺人当属和政县达浪乡李家坪村韩家的张占福。

张占福,生于1933年,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自幼害病目盲,16岁拜师学艺,掌握了《宫门挂带》、《小姑贤》、《咬脐郎搬母》,《狸猫告状》、《白猿盗桃》、《绿鹰盗桃》等曲目。23岁又拜城关镇杜家河的杜先生学艺,开始演唱《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金镯玉环记》、《中游记》等中长篇曲目。通过长期的演唱实践与积累,他能熟练演唱的曲目达100多个,足迹遍布和政、康乐、临洮、广河、临夏、甘南等地,成了“请之不得”的著名贤孝艺人。他的演唱极富表情,轻重缓急适度,抑扬顿挫明显,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说板注重掌故语音的运用;三弦弹奏节奏感强,能充分表现喜怒哀乐的艺术情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政县广播局录制了他的《金镯玉环记》等一系列传统唱段,在和政广播电台自办节目中长时间播出,使他成为当时和政县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娴熟的三弦表演和吐字圆融的唱腔成为和政县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享受。
非常遗憾的是,自张占福老人过世后,至今未能找到其传人,他的优秀表演艺术也渐渐濒危,对宁河贤孝的传承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

宁河贤孝3.jpg

342 0 0

相关评论(0)

您需要登录并绑定手机后才可以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