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云
甘肃省公共文化云
登录
注册
首页
文化资讯
魅力和政
美食
住宿
景点
其他
文化地图
文化活动
演出
宣传
其他
文化直播
直播预播
直播回放
群艺课堂
音乐
舞蹈
戏曲
曲艺
绘画
书法
摄影
非遗
国学
新媒体应用
其他
网上展厅
摄影
书法
绘画
非遗
文物
文创
其他
非遗特产
非遗传承
国家级
省级
州级
县级
其他
戏曲进乡村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场馆预订
文化馆
博物馆
图书馆
美术馆
展览馆
文化站
景点
其他
首页
文化资讯
魅力和政
美食
住宿
景点
其他
文化地图
文化活动
演出
宣传
其他
文化直播
直播预播
直播回放
群艺课堂
音乐
舞蹈
戏曲
曲艺
绘画
书法
摄影
非遗
国学
新媒体应用
其他
网上展厅
摄影
书法
绘画
非遗
文物
文创
其他
非遗特产
非遗传承
国家级
省级
州级
县级
其他
戏曲进乡村
场馆预订
文化馆
博物馆
图书馆
美术馆
展览馆
文化站
景点
其他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传承
>
省级
非遗 | 和政秧歌
发布日期:
2023-10-28 17:38:56
作者:
管理员
点击量:
502次
【字体:
[大]
[小]
】
秧歌,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间闹新春、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杜鼓来贺,男妇游览……”说明县城十三秧歌会演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秧歌,俗称“社火”,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见《辞海》)。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每到春节,和政汉族群众自己捐资,自行组织,筹办秧歌队。从初三、四到十五、六,和政城乡,锣鼓声声,高歌漫舞,到处是一片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喜庆景象。
和政县地处临夏州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和政秧歌的生长和传承构成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和政秧歌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和政秧歌发展成了阵容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阔的民间歌舞艺术。
一、和政秧歌的构成
和政县域内十三个乡镇都有汉族群众自发组织秧歌队的传统习俗,且历史久远,流传至今。和政秧歌队阵容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有唱,亦歌亦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表演,气氛热烈,异彩纷呈。
和政秧歌队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以及“串火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的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
秧歌队组成的基本排序为:
(一)前五角
1、流星:流星排在秧歌队的最前列,用以开路打场,一般由二人至四人组成,须有一定武术功底或体质较好、身体娇健的人担任。白天使用铜(或铁)制流星,夜间为火流星,其衣着为传统的武生打扮或运动员服装。
2、仪仗队:排在队伍的第二位,置大幅横额二、三幅,写有该秧歌队的队名和时政宣传口号等,并有彩旗若干面为辅衬,以增加秧歌队喜庆气氛。与此同行的是秧歌主席团,一般在五人以上,多为本村(杜)年高德重的组织者和秧歌老把式(导演)担任。胸前佩戴写有“主席团”三字的红色小彩条,主要负责秧歌队的组织联络工作,并在秧歌出进场时致“告词”、接受馈赠礼品等。
3、旱船:旱船传统的有八只船、四只船、两只船、一只船等,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如八只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东吴招亲”一节;四只船,取材于“平章游西湖”;二只船取材于“千里送京娘(妹)”;一只船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旱船队的组成,有明船与暗船之分。明船为男角,暗船为女角,均由男性扮演,分别由八人、四人、二人和一人组成。暗船一般排在明船之后,取明船护卫暗船之意。其服装打扮根据表演对象的人物特征妆扮。
旱船表演时,其进场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绣》的曲调引船,有专用的鼓点和唢呐、击打乐伴奏。表演形式有“稳荡”、“飞驰”、“旋涡”、“搁浅”等,八只船同时表演时伴有引船打斗、停舟盘旋等战斗形式和情节。旱船表演起来气氛热烈,神情激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四大光棍”:由四个男角和四个女角组成,扮男角的一般戴礼帽、墨镜,上身穿白衬衣、黑坎肩,下身着黑(或蓝)裤子,腰挎眼镜盒、腰刀,披彩绸,胸前结一大红彩球;右手执扇,左手叉腰,扭动起来,舞步娇健,动作潇洒大方。扮女角的踩低跷(约1.5尺),戴假发,配以钗环手饰、黑纱或假发制成的独辫,末端彩绸扎结,垂于膝下,上着大襟绸(缎)服,下身穿罗裙,一手执扇,一手拿彩巾,亦戴墨镜;歌舞时,动作小而优雅舒展。“四大光棍”在表演和行进时都有乐队伴奏,舞曲以《八谱》、《柳青》等乐曲为基调,边走边舞,婀娜多姿,尽显年轻女性的矜持、羞涩之情,是和政秧歌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之一。在表演中演唱的传统曲令还有《织手巾》、《绣金匾》、《兰桥相会》、《四季歌》和《太平调》等曲。
5、乐队:传统秧歌的乐队通常由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木鱼、碰铃等民族乐器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吸收了手风琴、黑管小号、阮等西方乐器,大大提高了伴奏效果。乐队的任务是为行进间和登场表演的“四大光棍”及“跑驴”、跑船等小节目的表演做伴奏。主要负责伴奏的曲令有《柳青》、《八谱》、《四季歌》、《采茶扑蝶》、《十二个月》等。
(二)中三角
“中三角”的组成,人数最多,为秧歌队的主体,排在“前五角”之后,在行进和进场后“舞花场”(亦称寨花场)最有声势。其组成为:
1、霸王鞭:亦称童子鞭,由少年儿童打扮,武生打扮,一般由二人或四人组成。表演者执一米长竹(木)制成的鞭杆一根,鞭之两端装响环,鞭身以红、白、黑漆涂,鞭之粗细经执鞭者用之适宜为佳。表演时,随鼓点节奏在跳跃腾转中用鞭的两端打击身体的肩肘腿脚等部位,其动作小巧别致,是秧歌队不可缺少的儿童表演项目。
2、膏药灯:是一种木制纸糊、画有八卦图案的灯笼,长约一米多,夜间表演装蜡烛。表演者一手掌灯,一手持铃(装有钢珠的圆形角铃,摇动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对称进场表演。掌灯者传统的打扮为古代武将形象,身穿战裙,头戴武生巾,两耳侧插雉尾长羽,脸谱为一红、一黑,威武勇猛,排在“身子”队列前边,在秧歌行进时,各领一分队,身子队的队形变换和表演次序,都以其手中的响铃为号。旧时的掌灯师尚有唱词道白的内容,现在做为身子的领队和指挥,简化了唱词对白的环节。
3、身子: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两相搭配组合而成,通常为十对四十人组成,有时也视秧歌的规模可增可减,但须是双数。身子中女角一律踩高跷(跷高一米以上,木制),衣着打扮与“四大光棍”相同。行进中的舞步听鼓点指挥,进入场地时最先表演,叫“舞花场”(传统的称谓叫“寨花场”)。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是和政秧歌的精华所在,伴奏曲为《十盏灯》、《十二个月》等。秧歌采用的曲调,俗称“秧歌曲”。
男女身表演,基本分为场地与行进表演两种,场地表演节奏快而动作较为复杂,行进表演节奏慢而动作相对简单。整个表演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鞭炮齐鸣,锣鼓振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特有的热闹、红火和欢快的气氛。
(三)后五角: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鼓、锣、钹、唢呐等组成。传统的形式一般一伙秧歌队配大鼓二面、钹四对、锣二面,唢呐二支,现在部分秧歌队除了大鼓而外,又增加了小鼓、太平鼓等,其数量为八面、十二面不等。
大鼓在秧歌里起着统揽全局、指挥全队的作用。秧歌队的行进停止、队形变化,均听从大鼓的指挥,鼓点一乱,全场皆乱,故秧歌的打鼓师都由技艺娴熟的人来担任。
行进间的鼓点称作“路鼓”,进场后的鼓点叫“折(zhe)”,最后退场时谓之“折怗”(方言,即停止的意思)。唢呐在行进时吹奏民间乐曲《手提满壶酒》,以壮声势和体现喜庆吉祥的气氛,进场后除了在旱船表演时伴曲外,其它项目中不再多用。钹和锣一般只配合鼓点而用,没有独立的(操作)形式。
(四)杂角:是正角之外的其它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驾鹰、黑驴、猎人与狗熊、春牛、纸马(竹马)、社火官(春官)、货郎等等。
杂角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滑稽动作和幽默语言来打趣观众,营造欢乐喜庆气氛,增加秧歌的趣味性,就像宴会大菜中间加了风味小吃,搏得群众的喜爱。一支秧歌队有若干表演出色的杂角,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秧歌的质量。
1、妖婆:杂角角色中,妖婆的表演最为活跃,其装束打扮,随时代不同而变化不定。传统的打扮一般为黑纱包头,上身穿红(绿)大襟绸衣,正身黑(蓝)裤,用黑带紧扎裤角,布鞋,脸涂胭脂,两耳各吊一只大红枣做耳环,左膊挎竹篮(现在为手包),右手执彩扇。表演时不受场地限制,或前或后,忽左忽右,无拘无束,在进行和间歇中就可以就地取材,任意发挥,随处表演,且“妖气”十足,洋相百出,常令人捧腹不止。
2、鬼子:为男丑角,多与妖婆作搭档,头戴破草帽,眼架竹枝制做的眼镜模型,反穿皮袄,腰扎布带,表演无固定模式。舞台形象取与妖婆互为夫妻,表演过程中有时夫唱妇随,有时互相戏嬉,以打趣取乐观众为基调,同妖婆组成一对男女丑角形象。
3、笑和尚:一般由少年儿童装扮,穿专门制作的人形模具,戴面具,状若一笑容可掬的和尚,在秧歌行进、入场演出时,自由表演,做出种种滑稽动作。
4、驾鹰:也是流传较早的杂角项目。和政县大部分秧歌如今还保留这个角色。对架鹰者的装扮没有艺术上的特别要求,只可穿农民服装即可,左手戴手表,胳膊上架一只用雄鹰标本制做的模型,酷似真鹰,右手拿一根木杆,随秧歌一路走来,吆三喝四。进场时,绕着场子狂奔乱跳,口吹尖哨,木杆左敲右击,一幅癫狂之态,惹人发笑。
5、黑驴:一般由两人表演,一男一女,女角骑,男角赶。驴身是竹杆绑扎,纸糊而成,只有头尾,没有蹄腿,以绳子固定在扮演者腰部。在行进间和场地中均能表演,其表演形式有缓行、惊奔、狂跳等。
6、春牛:借喻“春牛祭岁”,扮演者多为儿童,一人牵牛缰,两人顶牛身(仿公牛样做成的模型,牛角涂红漆,牛尾扎彩带),鬼子为赶牛者。表演时孩童牵牛(秧歌里专称“庄稼成”这种吉祥名字)在前,鬼子扶木犁在中,妖婆撒种在后,踩着鼓点唱着耕曲,绕场行走,模拟一家人从事“春播”之式,以提示人们准备春耕。
“春牛曲”从播种到收割,都有不同的唱词,如“东一杠(指犁),西一杠,打下的粮食没处装”、“种一斗,来八石,家家户户吃白面”、“一扬风调雨顺,二扬国泰民安,三扬一籽落地,四扬五谷丰登”等。
7、纸马(竹马):用竹子扎成马的骨架,马头和马尾则用纸和布糊成,为彩色,系于表演者腰间,再用绸裙围裹腿部,就像人骑在马背上一样,一般由十多岁儿童扮演。表演时有“徐行”、“跑跃”、“回转”等动作。夜间,在马头上插放腊烛,马脖系响铃,跑动时铃声叮当,灯光闪烁,别具一番情趣。表演的故事情节有《八锤打闹朱仙镇》等历史故事,常用唢呐、打击乐来伴奏。
8、春官:即“社火官”,打扮象古时县官模样,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乘车或骑马,有四班衙役做护卫,取官不下马之意,是神的代表,也是秧歌队的总领,每到一处演出时,都有固定的颂词套语。如“社火官来时空不来,来时带着财宝来;贼来迷路,狼来锁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9、货郎(为农村中串乡卖小商品的小贩):装束较为简单,普通农民打扮,身背货柜,手拿摇鼓,有自编的说唱曲:“南山顶上一紫云,货郎哥哥出了门,货郎的柜是四块柴,赛过兰州的绸布街”等等。演出时与妖婆配合,又说又唱,妙趣横生,但目前这一杂角在各地秧歌中已不多见。
除此之外,在杂角项目中尚有武术、耍猴子、舞狮、儿童灯笼队等项目的表演,形式多样,引人入胜。
秧歌古称“社火”,是由原始的祭祀形式演变而来。最初是一种春祀秋报的民间祭祀活动。“社”,古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把社做为一个地区单位,如《管子·乘马》曰:“方六里,名之曰社”、《古传·召公二十五年》社予注:“二十五家为社”;另一种是指特定的时间概念。如春社、秋社。《荆楚岁时记》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战国时期,已有百姓定期祭祀一方神灵的习俗,届时,在野外设坛,屠宰牲畜,采集野果,供于神坛,生篝火,众人围绕火堆跳跃欢唱,以示祭神祛灾。早期和政秧歌中的男生,有披兽皮(称“褡胡”,和政秧歌在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有披“褡胡”的例子)做装饰的习惯。现在秧歌“舞花场”时狂奔乱跳,大起大落的动作,可能是当时祭祀形式遗留下来的原始印影。“社火”一词,大概由此而得名,至今,很多地方仍然把玩秧歌叫“闹社火”。“秧歌”之谓,产生于近代,是“杜火”的代名词而已。据此,可推断为秧歌源于社火,社火源于社祭。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第九卷记载:“立春前一日太守卯视于城东蕃鳌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皂隶二、春官一”。这种简单的角色组合,似可视为今日秧歌之雏形。其中春梦婆可能是今之秧歌中的妖婆,皂隶和春姐为男女身子,春官大概就是“社火官”了。今日庞大的秧歌队伍是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变革于民国,发展于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繁荣壮大,由祭祀及简单的杂耍,发展演变为阵容庞大、表演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它通过文化交流,不断充实和丰富节目内容,如从宗教活动中吸取了音乐营养,有了伴舞的乐队。现在秧歌中演奏的咪呐曲牌,有不少就是神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和政南部的牙塘、石咀一带的“牛犊爷”借用巫师羊皮鼓进行表演;旱船表演中有扮演观世音菩萨的,演唱词中“九绣我佛莲台坐,十绣童子拜观音”等,无疑是受祭词的影响。再如“春牛”,古代有以春牛祝岁的习俗,因为牛是农事活动中的主要工具,堪作农事的象征,所以和政秧歌中的玩春牛等杂耍节目不仅是古代习俗的继承,而且也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祝愿农牧业兴旺的愿望,具有高原农牧业地区的特色。再如舞狮,据考,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的,说明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的和政地区,接受它的机会比内地更早。到了明代以后,大量汉族移民迁到和政,又带来了南方的旱船、鞭子、竹马灯;民国初年来河州地区经商的山西、陕西的商贾又传进了“跑驴”。
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社鼓来贺,男妇游览……”。这一方面说明了县城十三秧歌会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据考证,当时表演的节目就有“竹马儿”“刀舞”、“旱龙船”、“狮子舞”等等。
和政秧歌在清代之前一律为“地蹦子”(即不踩高跷,徒步表演)。民国初,有少数人开始踩五寸跷子,但大多数仍为徒步表演。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青海马家军(马步芳的军队)一个连驻防和政,春节时士兵玩起了高跷秧歌(跷高三尺),有四大光棍、打狗熊等节目,很受群众喜爱。民国二十三、四年,和政县城附近的群众和龙泉书院也相继玩起了高跷秧歌,从此,县城附近高跷秧歌逐渐取代了“地蹦子”。之后,和政秧歌经过不断的更新、完善,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突出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
(1)地蹦子(徒步)改高跷。和政秧歌在清末至民国初期,还没有踩高跷的例子,只有少数人踩低跷。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青海部队的一个驻防和政连连长(姓海,青海省乐都县人),组织连队士兵玩起了高跷秧歌,跷高二尺多,从大年初一玩至正月十五,很受和政人民喜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节,受青海高跷秧歌的影响,本县籍人士陈雁门组织城区农民玩起了和政第一伙高跷秧歌,跷高二尺以上。此后,县辖各地秧歌队陆续改低跷为高跷,而且逐年增高。今和政秧歌除“四大光棍”男身踩低跷外,其余身子队的高跷高度均在一米以上。
(2)歌舞形式的变化。早期和政秧歌的男女身子,在表演时只舞不唱,后来改为亦舞亦唱,歌舞结合。从而弥补了表演形式上的单一性和简单化。
(3)旱船的改进。旱船由早期的一只增加为现在的多只,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三十年代以前,和政秧歌中的旱船只有一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旱船数量逐渐增加,表演形式及内容日趋丰富,不断完善。
(4)乐队的变化。秧歌队的乐队是为“四大光棍”和小节目伴奏的,早期秧歌只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铜铃、木鱼等民间器乐。现在除了上述乐器外,又增加黑管、小号、手风琴、阮等西方乐器,其人员数量及演奏水平,均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
和政秧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时代更迭,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
(1)旱船一只改多只,从有限的角色数量和单一的表现形式发展到多角色组合和表现形式多元化处理,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有了改进和创新。
(2)东方乐器与西方乐器有机结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互相取长补短,给秧歌注入了活力。
(3)低跷与高跷并存,大鼓与小鼓兼用,这种高与低,大与小的搭配,使演员的形象高低参差,鼓点声响大小有致,与其它地区的秧歌相比,有着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秧歌自明代逐步成形以来,经清代、民国近600多年历史的发展演变,时至今日,仍保留着传统的特色,如玩春牛、竹马、旱船等传统节目及庄稼会。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各秧歌队中所有角色均由男性扮演,且其特色鲜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气势恢宏,花样繁多。适应性强,不但有规模宏大、节目内容丰富的大秧歌,也有小村庄组织的形式比较单一、人数较少的小秧歌。
和政秧歌因地域不同,形式上有了明显区别。第一,有地蹦子和高跷的区别。和政县的罗家集、马家堡两个乡镇部分山区地带,还保留着古老的地蹦子秧歌,其余乡镇为高跷秧歌。第二,有大鼓和小鼓的区别。和政秧歌中的大鼓数量较少,少则一面,多则八面或十面,小鼓数量多,一般有二十至四十面组成(但必须是双数),可变换队列队形,变换击法,表演形式多样,传统打法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鹞子翻身、牡丹开花等。城关、三合、新庄和吊滩一带为大鼓秧歌,其余地方多为小鼓秧歌。
和政秧歌不仅是传统的春祀秋报的敬神形式和群众文化活动,而且也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和政、推介和政、展示和政风采、提升和政知名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秧歌曲唱词的创新上,如《玩牛歌》:“三农政策放光芒,农民的生活有保障;千年奇迹免皇粮,百姓的心里暖洋洋;义务教育免杂费,贫困的学生上学堂;合作医疗真实惠,农民的身心保健康;与日俱进谋发展,富民的政策万代传!”
又如进场曲:“党中央领导下,政策英明,分牛羊,划土地,万民欢迎;尕鹦哥声声叫,各显神通,国又强,民又富,天下太平。前五角踏的是五谷丰登,中五角扭的是风调雨顺,鬼子哥、妖大嫂前后照应,打鼓匠打了个国泰民安。”
再如出场曲:“党委政府好领导,为民日夜操劳。知民心,遂民意,生活越过越好;将令正,作风高,践行三个代表。八荣辱,做对照,(人民)地位步步提高。”
和政秧歌在入冬后农闲时节由本村社德高望重和技术娴熟的“把式”倡导、组织,并进行排练。在正月初三以后陆续“出马”(外出表演),然后依照各自活动的范围进行演出,一般是按清代地方的会社组织和信奉地方神庙的范围,形成一条串乡表演的路线,称作“马路”,并逐步形成如下四个传统的秧歌会:
正月十三秧歌会。凡城关镇麻藏以下及三合、陈家集、梁家寺、达浪、卜家庄及新庄乡北部等地秧歌队,都要在正月十三集中在县城会演,俗称“上十三”。正月十三秧歌会是县内参加秧歌队最多、规模最大的秧歌会。
正月十六秧歌会。罗家集、马家堡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六集中于罗家集茨洼河会演。
正月十七秧歌会。买家集镇、新营乡、新庄乡南部以及城关镇麻藏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七集中于买家集镇大族村盘那寺中降香会演。
历史上陈家集、梁家寺乡的秧歌队,也有正月十七日上赵家寺(现属东乡县百和乡)集中会演的传统,今已废止。
石咀社火——庄稼会。买家集镇石咀村群众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迎“喜神”的活动,叫庄稼会,其主旨是迎喜神。它不同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般有20多人进行表演,内容多以“祈福禳灾”为主,是和政唯一现存、最具传统的社火。
每个秧歌队根据各自的马路结束演出叫“歇马”、“谢将”。
2007年初,和政秧歌引起了省州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为保护、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将和政秧歌申报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拟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和政秧歌经过漫长的生长和发展,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红火热闹、推陈出新、日臻完美的地方艺术,堪称“一座活动的大舞台”。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传承和发展了民间文化艺术。我们相信,做为一枝具有独具魅力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奇葩,和政秧歌必将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绰约的风姿!
502
0
0
上一篇:
非遗 | 牙塘“牛犊爷”
下一篇:
牙塘牛犊爷
相关评论(0)
您需要
登录
并绑定手机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国家级单位
国家公共云文化
中央网信办
省级单位
文旅单位
其他